2013年8月5日 星期一

微型社會觀察--你想到書店買什麼書?

<微型社會觀察--你想到書店買什麼書?>

很早就想寫這一篇,但僅止於想,
直到今天發現高一新生被國文老師指定要看,
余秋雨的『新文化苦旅』,
這本他多年來的散文精選,
才決定把十多年來看余秋雨的感想寫一寫。

高中時期,國文老師就要我們看他的書,
那時候流行的是『山居筆記』和『文化苦旅』,
我因為偽文青性格作祟,
從那時開始,買他的書不下十本。
但說實在的,高中那時看不太下去,
因為書本內容大多屬於旅遊『文化』文學,
涉及太多人名、地名、事件。
中學生閱讀深度、經歷廣度都不夠,
所以太多陌生而止步。

直到近來我對中國與南亞地域文化、歷史故事開始產生興趣後,
才又陸續把他的書翻出來,
當作一種入門指引。

基本上,他的旅遊『文化』文學,
可以說就是一些通識歷史、文化的闡述,
現在看起來,就好像看旅遊摺頁的介紹。
如果想對他文章的主題深入一點瞧,
很快地就會被作者那種感性到接近扭曲的結論所中斷。

作者有多篇文章一而再強調自己受到嫉妒者的傷害,
那種內心的自大卻在書寫中表達自憐與自我解嘲,
那種文人特有的酸腐,實在讓人反感。

不過直到現在,他的書還繼續出,
還能在不是教『如何賺錢』,
就是教『如何學英文』的台灣書店繼續存活,
也足以顯示出他較具文化深度的文字影響力。

今昔相比,高中時我可以在地方書店買到余英時『歷史與思想』;
可以買李澤厚的『中國古代思想史論』;
可以買到虞君質的『藝術概論』。
到如今十五年過去,
同樣的書店裡只剩下一狗票教賺錢和學英文的書,
這是市場導向的後果,
大眾的文化素養後退了。

或許艱深與淺白文化之間也需要過渡的材料,
余秋雨的書應該算是這樣的過渡材料,
如此說來他還是算有貢獻的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